根據20130102的傳訊研究資料,探討於「社會意識複合體」「集體意識」的運作模式參數,希望可以再深入瞭解意識的層次以及彼此的影響力。
YF:我們是LaTuoSi,很高興再次與你們相會。
關於多少量才能達到群體行為的影響力,這關乎到一個群體所生活的行星質量與密度的參考數據所作彈性的衡量。
以地球而言全球人口的43%即可發生一次重大扭轉,21%即可開啟某個方向的可能性,6%即可如病毒式傳播,並沿著科技效應擴展,3%即可在歷史事件中定錨產生質量效應,0.8%將會在地區產生熱潮,0.1%將會產生大型組織的興起,1人即會在此行星歷史開啟與種下可能性。
這很跳脫人智思考的邏輯,但卻是符合此星球總和數值的。
一個行星的成長歷程,除了符合與順應所待的星域的太一意志之流外,更同時與在這生長的生命群體們產生互動,與共同創造,在這星球的一生中賦予某個片段的色彩,以同等終將榮耀太一之源頭。
關於多少量才能達到群體行為的影響力,這關乎到一個群體所生活的行星質量與密度的參考數據所作彈性的衡量。
以地球而言全球人口的43%即可發生一次重大扭轉,21%即可開啟某個方向的可能性,6%即可如病毒式傳播,並沿著科技效應擴展,3%即可在歷史事件中定錨產生質量效應,0.8%將會在地區產生熱潮,0.1%將會產生大型組織的興起,1人即會在此行星歷史開啟與種下可能性。
這很跳脫人智思考的邏輯,但卻是符合此星球總和數值的。
一個行星的成長歷程,除了符合與順應所待的星域的太一意志之流外,更同時與在這生長的生命群體們產生互動,與共同創造,在這星球的一生中賦予某個片段的色彩,以同等終將榮耀太一之源頭。
S:請問就意識層次來說,可以略述一下關於意識的感受嗎?
以毛澤東而言,它具有一種能力,可以感受到意識波動的頻率以及強度,在內在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各省份民心的波動以及狀態,甚至可以敏銳覺察到那個地方需要增加哪些動能進行催化的工作,讓民火燎原,他擅長於生火的特質與能力。根據那塔夏的說法,這是地球歷史上的政治家,侵略家,野心家,演說家所需要的一種能力,更類似於天賦,經過人生淬鍊後展現出的能力。
以S在講台上掌握到的層次感與節奏感,這是一種能力,類似上述的狀態,各自不同。一位經驗老道的水手,可以敏銳地掌握到風力,水文的立體變化,而穩健的駕馭風帆。這是一種掌握立體結構的能力。
那塔夏表示,一旦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立體結構的人,無論層次或者深度如何,都為被開始這個流動推著走,以S來說,在商業場合中的演說與輔導,就屬於掌握到某種流動的質感與立體結構,所以就會被推著走,無論S內心是否準備好或者喜愛這個流動。那塔夏也表示,也因如此,歷史上才有如此多一場場精彩的故事,都是許多靈魂他們在流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精彩。
S:我們在何種狀態下,會知曉我們掌握到某種立體的結構?
那塔夏表示多數人不會覺察自己是否觸及到,但在內會有一種「榮耀感」一種「內外感受被支持,被推著走的力道」,有的人感受到之後,未必會有喜悅感,有的甚至會變得嚴肅,但普遍來說,腎上腺素的激發會變得活躍,有的人更活躍,更有爆發力,有的則是更冷靜,更洞察。剛剛觸及到這立體結構的人,會感到陌生,甚至害怕,因為這是一種力量的展現。
若要評估世界甦醒的條件來看,可先用腦波來進行頻段。當達到一種狀態時,腦波會產生一種特定的波形,類似進入到靜心,禪定,睡眠狀態下的腦波,就是類似觸及這個立體的結構。當一個人觸及或者進入這個意識狀態時,也會產生大量的靈感,特別是當我們對內或對外的覺察力變得活躍時,對於覺察的感受會產生某種的「觸感」,這是類似於一種「物理觸覺的碰觸」感。
當這個世界的集體意識不認同甚至鄙視這個心靈力量時,心靈能力會被弱化,甚至被操控。所以時代性的精神力量的層次感的開發是刻意被削弱的。
S:反過來問,意識的覺察力,與意識的觸覺感可以如何強化?
那塔夏表示,可以先塑造出正面鼓勵氛圍,讓大家在舒適中感受到自在與被接納,在當中無形中鼓勵大家朝這方向去覺察,塑造出這個環境的重要性。常常在靜心中,持續練習的人,可以更加真實觸碰這個「內在深層細微的質感」。無形中也會大幅度加速催化每個人是否能夠掌握到「意識感覺」的能力。
參與者不需要過度急躁的心,那進展就會快。當我們急躁,我們想要快速顯化,或者達到某種狀態,反而會觸及平衡法則,反而會強化我們尚未獲得的部分,反而要更費力去獲得那個成果,因為急躁會引發我們感受到「匱乏感」,因為心急,所以共振「我沒有」,反而啟動了對「沒有」的共振與聚焦,產生了不必要的阻抗。
那塔夏表示可以觀察,駕馭風帆的人,或者駕駛車輛的人,如果心急,就會常常原地打轉或者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獲得一點點成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順勢而為,順流而行,是因為掌握到某種立體的質感還有使力的方法,反而更不費力的顯化。關鍵在於是否當事人能否意識到這個感覺,並掌握這個感覺。
以S在2017年的意識改變,更能夠感受到那個立體的質感和感受,
如果一群人都可以駕馭這個意識的流動,如同多位熟悉風帆駕馭的舵手變成一種常態時,那就可以在客觀環境中,看出誰可以跑得快,跑得穩,這就是意識的層次度。在未來第四密度的時代中,這個現象,每個人都可以駕馭風帆順勢而為,這是普遍的。
S:做計畫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順勢而為的發展模式,二者似乎不同?
那塔夏表示兩者都是操作,也是操控。只是現代的狀態的運作源自於匱乏與恐懼,而那塔夏表示未來的順勢而為來自於一種和諧的內在品質。計畫模式的形式來自於一種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這是具有悠遠的歷史淵源,從過去人類一直都以為是宇宙的中心,一直到現在,人類的社會在發展中,還常見刻意的操作模式的發展。然而,更符合直覺而產生的發展,反而更容易發展。所有商業模式若是來自於靈感與直覺,會更容易成功,反之就都會失敗。
S:這背後的原因是?
違反直覺的發展計畫都是以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認為世界繞著自己轉,認為世界需要照著這個規範走,這是一種分離,而不是融合。舉例來說,猶如一個小孩認為可以指揮一群大人,照著他的想法運作一樣。
S:順應直覺與掌握直覺是一種展現內在力量的途徑嗎?刻意去勉強與計畫是否就是創造與內在的分離,如果內在對於勉強的行為是沒有共鳴的?
是的。這個力量的強化,就需要先「順應直覺」再用理智客觀觀察。唯有順應直覺後我們才能夠掌握直覺,並且再順應直覺,再掌握更深層次的直覺,不斷強化與加深的過程。
S:最後會達到何種狀態?
那塔夏表示,以許多世界中的天才幾乎都是這樣的狀態,因為他們掌握了某種生命流動的節奏與他們內在靈性的頻率。那塔夏表示,呼應稍早的描述,這些我們現代稱為的天才都將是未來時代社會中的常態,甚至更加進化。
S:過去到現在的商業發展的模式都來自於一種計畫發展,這似乎違反了上述的流動發展,可以說這並不是一個適當的模式對嗎?在不考慮引發對立性的思考前提,客觀來說,計畫經營的模式,更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執著,失去了對自在流動的掌握嗎?
只是那塔夏的提醒,我們的選擇應該是要順應著世界的流動,必須要有一些計畫,也需要有所創造。
無論立意多良善,在這個時代,任何組織都幾乎是用金字塔組織更好,但隨著發展起來之後,再穩定之後,再從金字塔的頂端,再串連成一種網絡式的組織,變成網絡架構。若反過來,基礎是網絡,那就會變成一種散沙。所以,一開始從金字塔開始組織會產生效能,之後再結合網絡式組織在金字塔高層,那就會很有力量,而且金字塔的組織內,有一些夥伴也開始掌握到「駕馭內在流動」的能力者,就拉高到上面的網絡式組織一起參與連結與發展。而且這個「上層網格」是具有多重層次的。
S:所以基礎是需要鞏固的,而鞏固的方法就是採行金字塔式組織,這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流動。
是,底層的運作是需要靠金字塔架構來鞏固能量,但也因為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的環境都是在金字塔組織下運作,導致人心感到壓抑而缺乏活力。因為底層人看不到他們可以成為最高端,因此看不到可以產生的活力空間,但未來時代,底層的人也可以參與高階的運作,更加的活躍。
SY:一種決策小組,是否就是這樣的概念。
類似但還不完整。未來的時代,底層的人是可以看見,高層的決策層次的運作,是一種透明公開的機制,如果他們有想法也具有特定駕馭風帆的能力,也可以參與這個高層決策創造的層次與環境。這時候,環境與意識狀態就會不一樣。每個人都具有機會參與創造,也可以共創共享一些發展,只是現在的社會組織環境並不是開放共享的,而是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集權體制。
商場中許多已經掌握到這個內在力量的人會離職的原因,是因為無法看到他可能創造的可能,因為看到只能夠服務一個人的意志,所以感到灰心。因此現在的挑戰是如何能夠讓大家去看見這個「開放權力,共享資源」的「新金字塔組織」使允許大家可以去有想法,去共同創造的。
那塔夏表示,未來的新金字塔概念,底層的功能都是一種「選修課程」,而上層的組織型態,就是一種「共同創造課程」。這個概念可以結合商業資源,也會結合教育資源。金字塔的功能底層是一種職業訓練所,是一種讓大家可以選修鍛鍊,然後再跳到上面去參與共同創造。關鍵的條件是底層的學習是學習操作技能,但同時學習要有想法。直到當事人有想法之後,就可以參與共同創造的事業。
那塔夏表示,只要把握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共創共享中,沒有菁英主義」,在共同創造中,並不服務一個人,而是共同連結與創造,但不服務於特地的人。這個概念類似每一個金字塔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一種職業人才的培訓中心,一旦這個金字塔中的人開始產生創造思考時,就會進入更上層的「共同創造區」一起跟其他金字塔的創造者一起創造,甚至也願意承擔一個金字塔的運作。金字塔內就負責「招聘,訓練,精實,輸出」,之後進入「更同創造區」中成為夥伴之一員。
那塔夏進一步表示,這個共同創造平流層中,會有一種多樣性,而不會有排他性。其他的金字塔也不會覺得具有彼此的互斥,而視為一體,因為彼此都具有包容,以及理解共創共享的哲學。那塔夏表示,這當中必須不能有現在社會中過度的商業保護。因為商業保護是一種「地域性」的保護意識,而這是共振於第二密度的行為慣性的。這是一種當更多人引用我們的觀點或者工具時,我們會感到榮耀而不是一種被瓢竊。如果要跟現代社會的商業行為連結,又不過度的做商業保護,可以採用「資源分配」模式進行,以避免自身利益被他人侵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